眼圈的使用要求方法和阻燃的基本原理注意點
{一}、篷布扣的使用要求方法
a)只適用于敞車。一輛車苫蓋一張眼圈。
b)篷布扣苫蓋平坦,無貨物外露。頂部起脊,兩端包角密貼,兩側線條流暢。各部位尺寸不超限。
c)繩索拴結、捆綁位置正確,繩結牢固,無松弛脫落,捆綁在丁字鐵上的繩索呈蝶翅形結,繩頭余尾長度100~300mm。
d)貨車手制動閘一端篷布扣下垂遮蓋端板部分長度≤500mm。貨車手制動閘盤外露,不影響手制動閘盤及提鉤桿使用。
e)車輛兩側篷布扣下垂高度一致,車號外露。
苫蓋方法
a)篷布扣正面(腰繩向外)縱向苫蓋,腰繩在站臺一側。
b)角繩的捆綁:將篷布扣每端各2根角繩分別拉緊,使篷布扣角向外側展開成三角狀。布角兩面壓平后折向貨車端墻,在車輛兩端嚴密包角,穿過壓繩、手提勾或手閘桿內側,呈X型拉緊,分別捆綁在車輛兩端的丁字鐵上。
c)壓繩的捆綁:篷布扣每端的壓繩,應壓住篷布扣包角拉緊,使篷布扣緊貼在車輛端墻上,分別捆綁在車輛側部的丁字鐵上。
d)端繩的捆綁:篷布扣每端的2根端繩,應拉緊收口,穿過手提勾或手閘桿,分別垂直捆綁在車輛端部的兩個丁字鐵上。
e)腰、邊繩的捆綁:車輛中間有丁字鐵的,篷布扣中間的腰、邊繩分別捆綁在車輛中間的丁字鐵上;車輛中間無丁字鐵的,篷布扣中間的腰、邊繩分別捆綁在靠近車輛中間的丁字鐵上。其他腰、邊繩,從車輛兩端開始,朝向車輛中部,順序捆綁在相應丁字鐵上。
{二}、篷布圈阻燃的基本原理注意點
1、減小接觸面積
利用阻燃物質加熱時的熱降解,使交通用紡織品表面脫水炭化,形成隔膜或不燃氣體,篷布圈減小其與氧氣的接觸面積;或利用阻燃劑加熱時的熔融收縮,減小接觸面積,使燃燒受阻。如利用硼酸加熱熔融在纖維表面生成玻璃狀阻燃膜,產生阻燃效應。
2、降低可燃氣體的含量
利用阻燃劑加熱影響反應過程,阻止交通用紡織品燃燒過程中可燃氣體的產生或降低可燃氣體的含量。例如,纖維素受熱時通過酸性物質催化生成水和不易燃燒的碳,取代可燃物,降低燃燒速率。還可以利用阻燃劑吸熱分解釋放出氮氣、二氧化碳等不燃性氣體,將可燃性氣體稀釋到燃燒以下,從而繼續燃燒。
3、控制自由基
有些阻燃劑可捕捉或消滅維持燃燒的自由基,從而達到阻燃目的。如利用自由基與器壁或塵粒接觸使其失去活性,從而燃燒;或者在含鹵阻燃劑與聚合物同時蒸發分解時,利用鹵素捕捉交通用篷布圈燃燒反應中的自由基,達到阻燃目的。
4、吸熱降溫
在有限時間內利用阻燃劑的脫水、分解、相變等反應,吸收燃燒釋放的熱量,使交通用篷布圈表面溫度降低,減慢熱分解的速度,阻止燃燒蔓延。